日期:2013-10-08 來源:半島網-城市信報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剛剛過去的長假中,對于平日忙碌的人們來說,是個難得的放松機會,除了慶祝國慶之外,大部分人會選擇這個時間去外地旅行、度假、走親訪友、享受熱鬧。而住在敬老院里的老人,又是如何生活的呢?10月6日至7日,記者兵分兩路,以義工的身份進入市北區(qū)的兩家普通養(yǎng)老院,與老人近距離接觸,試圖了解老人們的衣食住行,以及他們的心情。
敬老院
“讓老人吃得好些”
10月6日,記者來到了市北區(qū)人民二路上的敬老院探訪,這已經是黃金周的第6天。中午時間,老人們在吃午飯,每位老人都有一個餐盒,三菜一湯,里面除了一只大蝦,還有一個雞腿。敬老院的縢 院長告訴記者,吉祥福敬老院規(guī)模小,資金有限,但節(jié)假日得讓老人高興高興。
進到了廚房里,記者看到了一份完整的菜譜,早上吃的是營養(yǎng)早餐,包括牛奶、小米粥、雞蛋、豆?jié){,午飯是三菜一湯,包括兩個葷菜、一個素菜,除了雞腿之外,還有排骨、肉絲、肉卷。老人們在自己的房間吃飯,有自理能力的老人,一個人看著電視慢慢吃,有的老人年紀大了,糊涂一些,成了“老小孩”,得有護工專門喂飯。記者在午飯時間注意到,為了幫助一位老人吃飯,房間里先后換了5個護工。難道老人吃飯,得有喜歡的護工陪著?縢 院長的解釋,原來喂老人吃飯,不能一個護工持續(xù)喂,喂兩口,老人就不吃了,怎么哄也沒用。只能再換一個護工,5個護工輪番上陣,才可能喂飽一位老人。人手不夠的時候,院長也得親自上陣。這是護理的經驗,老人的世界,敬老院的護工或許沒有完全參透,但是也在努力琢磨。
敬老院廚房不大,收拾得干凈而又溫馨。油鹽醬醋擺在廚房角落的臺子上。“現(xiàn)在不少敬老院的伙食,都由專門的配餐公司負責配送,這個成本就高了,老人就得多掏錢。另外統(tǒng)一的伙食,未必對所有老人的口味,家庭式的做法,可以自由調節(jié),甚至單獨幫某位老人做飯。”院長說。記者走出廚房的時候,看到一位大娘拉著院長的手,直夸午飯做得好:“今天的雞腿燉得真爛,我都咬動了,太好吃了。”看著老人滿足的樣子,眾人也跟著感受到了快樂。
敬老院的廚房并不大,只要一位廚師就忙得過來。在廚房里,廚師忙過了午餐后,就要為老人的晚餐做準備。中午熬過的骨頭湯,剩下的放在大盆里,用蓋子蓋著。冰箱里拿出的成袋的雞腿,也放在盆子里化著,這都是晚飯的食材。“剩的骨頭湯熱一熱可以給員工吃,老人們都要吃新鮮的。骨頭湯能夠補鈣,雞腿也是必須的,能給老人提供蛋白質和能量。”縢 院長給記者介紹說。除了這兩個常菜之外,晚飯還有一個“調節(jié)菜”,院長早已征詢好了老人們的意見,晚飯做肉卷。
“照顧得好,不想回家了”
年近八旬的劉大娘(化名)來到養(yǎng)老院已經1年了,記者看到她時,她正坐在敬老院門口的沙發(fā)上曬太陽,一聲不吭地看著門外的人來人往。她的眼睛一直笑瞇瞇的,希望有人看到她,跟她說話。其實老人家就住在附近,上了年紀體弱多病,家里兒女為生活奔波,難以照顧,不得不將老人送到了這里。剛開始被送來時,劉大娘有些不理解,也不適應?;蛟S是心生不滿,她出現(xiàn)了嚴重的腸胃不適,大小便失禁。
那段時間,護理員每天都為她數次清理滿是污物的衣物,這讓她十分內疚,也很感動。“這里照顧得好,都不想回家了”,劉大娘告訴記者,不久前孩子要接她回家過幾天,她堅持不回去。
在敬老院里,劉大娘算是一個“奇跡”。她入院時渾身疾病,是躺著進來的,但是1年后的今天,她已經能夠站起來,并自個兒走路,而且現(xiàn)在已經不吃藥了。難道是敬老院找到了一套幫助老人治病的秘訣?縢院長坦白地說,“哪有秘訣?就是照顧老人的時候,多點愛心細心耐心。”大娘拉著縢院長,從沙發(fā)上站了起來,蹣跚地挪著步子,臉上帶著笑意。
每年中秋國慶期間,留在敬老院過節(jié)的老人占絕大部分,他們或是習慣了這里的生活不愿離開,或是因為身體健康原因無法離開。縢 院長告訴記者,敬老院40多位老人,這次十一假期,只有兩人回家過節(jié),其他的都留下了。不走的原因,是他們已經習慣了敬老院里的生活。
記者在敬老院采訪時,剛好遇到了王大爺(化名)的兒子前來探望。老人身體活動不便,只能勉強坐在床上。老人的兒子帶來了一只蒸好了的螃蟹,仔細地撥出里面的肉,一點點喂給老人吃。他告訴記者,自己工作太忙,無暇照看老人,心生內疚,但是看到老人在這里生活得好,心里也很放心。為了表示他的謝意,還給敬老院送了一幅錦旗。一幅一幅的錦旗,從四面八方送來,掛滿了走廊,每當走過時,會讓人產生一種信任和感激。
整個敬老院,確實不大,1個院長,1個保安員,5名護工,還有1名廚師,這是整個敬老院的配置,照顧著敬老院里40多名老人。作為一院之長,縢院長也坦言,敬老院硬件設施有限,只能在軟件上下工夫。為了能夠真切把握每位老人的情況,她將家都搬進了養(yǎng)老院里。6個年頭,每年過年都是和老人在敬老院里面過。為了支持妻子的事業(yè),縢院長的丈夫,放棄了穩(wěn)定的工作,成了敬老院的專職保安員。“現(xiàn)在的老人越來越多,即使在養(yǎng)老院,他們也是孤單的,我只希望年輕人們能夠像重視孩子一樣重視老人,老人的孩子們能夠抽空多來看看老人,這是他們的心意,我替他們說。”縢院長跟記者說。
某民辦老年公寓
“三缺一,一起來打麻將吧!”
在市北區(qū)敦化路附近的一家民辦老年公寓,記者以義工的身份在這家公寓里陪老人聊天。這家老年公寓里一共有90個床位,住在這里的老人多數都在七八十歲以上,有的已經不能自理。
“這里的娛樂設施不多,活動室里可以打麻將,可以下棋,我的腰不好,所以一般不出門,就住在屋里看電視,飯點到了,就自己去打飯,活動活動腿腳。”住在一樓的周大娘告訴記者,自己剛剛住進養(yǎng)老院一年多。住進老年公寓之前,周大娘曾經一個人獨居了8年,老伴兒走的早。“我之前身體一直很好,以前在供銷社賣東西的,退休以后一直都去貯水山那邊跳舞,跳了二十多年一直很健康,去年的時候把腰磕著了。”周大娘說,獨居的時候,一直都是兒媳婦給做飯,為了就近照顧,兒子還專門租了上下樓,老人住樓上,兒子媳婦住在樓下,媳婦每天給周大娘送飯。“他們每天上班都很忙,媳婦做飯也很辛苦,再加上我的腰現(xiàn)在不大好了,所以我才搬到了老年公寓里。”
由于腰部不適,周大娘很少出門活動,住在屋里有一張單人床,一臺電視機,一個衛(wèi)生間。沒事的時候臥在床上看看電視,到了飯點去打飯,兒女定期來養(yǎng)老院看望,這些就是周大娘生活的全部。“一個月我的退休金是兩千多元,住在這里一個月得花一千多元,我不用兒女的錢,也不讓他們受累給我做飯洗衣服……”
按照周大娘的指引,記者來到了這家老年公寓的活動室,三個老人正在打麻將。“你們都在這里住嗎?”記者詢問。“我倆是來看母親的,陪她打打麻將,三個人不好玩,三缺一,你也來打麻將吧?”三人中稍微年輕的女性邀請記者一起打麻將。
“別看我八十多歲了,剛才你沒來的時候,七對、自摸、連著坐莊,我可是贏了不少的,打麻將可以動動腦子,對老年人好。”老人邊說邊拿出自己抽屜里的撲克牌,全都是自己贏的。
“平常想打麻將,我們這里也湊不齊人,打的人少,有時候只能打二人麻將,人少了沒意思。只有兒女來的時候,才能陪陪我。”老人邊打牌邊對記者說。
到了中午十一點半,是老年公寓的午飯時間,麻將時間結束,老人在兒女的攙扶下,一起回屋吃午飯。兒女邊走邊說:“今天帶了大蝦炒白菜,趕快回去嘗嘗……”
“想找人說說話,又不知道聊什么”
“我看你長得像我家二女兒……”“你像我的外孫女,她在美國讀研究生,學建筑的……”10月7日上午,記者隨意走進敦化路這家老年公寓里的三間房,老人們都說記者長得像自己家的某一個親人。
今年年過八旬的老張,和自己的老伴兒一起住進了老年公寓。“我的三個女兒都在國外,兩個在美國,一個在加拿大,都已經結婚生子了。養(yǎng)女兒都是給別人養(yǎng)的,養(yǎng)不了老。我真后悔當初沒有多生兩個兒子,我看你長得挺像我的二女兒的……”
老張是個幽默的老人,老年公寓里的護工最喜歡到老張屋里打掃衛(wèi)生,可以和老張調侃調侃。說到自己和老伴兒住進老年公寓的原因,老張幽默地說,是因為害怕小偷。“我們住在家里,真的遭遇過小偷,因為害怕小偷,所以搬到了老年公寓,這里一個月要交3千多塊錢,吃飯洗衣服都不用自己動手做,輕松。”老張的老伴兒聽完老張的話,連忙補充說:“實際上孩子本來想讓我們去美國養(yǎng)老,但是那里的飯我們吃不慣,整天漢堡、薯條,老年人吃多了可不好,有一回老頭兒喝咖啡喝完以后,凌晨三點都沒睡著。”
“之前還有一群學生來看過我,聊聊天,說說話挺好的,不然光能在這里看電視。住在這的老人都是七老八十的,有的不能自理了,樓上有棋牌室,我腰不好就沒去,也沒人串門,大家都是自己住在自己的一間房里,護理員來拖地的時候才能簡單聊聊天,其實挺想找人說說話,但又不知道聊什么好。”
老張告訴記者,自己已經有一年多沒見過三個女兒了,平常更沒個人和自己說話。“住在這兒的老人很少交流,互相之間很少串門,都是自己住在自己的屋里,一天不往外溜達,光看電視,有的因為身體不好臥床不起。幸虧我活得開朗,而且有自己的愛好,喜歡書法,周末有孩子來我這里學寫毛筆字。生活還算豐富。”居住在這家老年公寓里的有近百位老人,而10月7日一上午,記者僅看見有四五個家屬來看望老人。